校车回来,小远(化名)高兴地跳下车,吃了饭,忙碌地开始读课文、写作业……可您知道他是怎么从一名残疾儿童成长为正常的在校生吗?
2019年6月4日是小远黑色的出生日,他因唇腭裂被遗弃野外;接到包头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下称福利院)后,因鼻腔口腔直通、流口水、无法吃奶,一岁前靠胃管进食度过;后经几次唇腭修复手术,才能通过奶嘴喂养;又经呼吸、吞咽、发音等矫正训练,方能正常饮食生活;后经持续构音、词句、思维等培育,具备就读社会普通学校能力,于今年9月入学。“如果说培育一个正常孩子付出1,培育小远付出100不止”,养护小远6年的负责人闫平说。
小远成长仅是福利院儿童的缩影,身处其境感受那一幅幅情暖童心的动感画面,不禁让人对这里产生多重敬畏,这是福利院人创新康教模式带来的成效。
精细分层照护。福利院儿童需求千差万别,包头市“4+1”“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康教模式,切准服务需求。
模拟家庭区。聘请10对夫妻入院组成10个家庭,每个家庭养育4-5名福利院儿童,让其体会家庭温暖,激发上进心。
集中养育区。针对残疾儿童,集中开展服务,提升康复水平。
重症护理区。针对重残儿童,开展精心护理,减轻儿童痛苦。
安宁养护区。针对终末期儿童,投入更多情感陪护,让其感受温情大爱。
青少年居室。针对青春期儿童,开展体能、智力、心理等评估、辅导、训练,提升全能水平。
创新模式破题。孤独症是影响残疾儿童融入社会与健康成长的一道坎儿,包头市创新“因材施教、融合共享”教育模式破坎解围。
星辰班书写“大文章”。在自治区范围率先设立孤独症教育示范班——星辰班,开设小课“1+1+1”教育:1名老师为1名孤独症儿童制定1个教育课程;大课“3+1+N”康教融合:特教老师、康复师、家长配合,围绕1个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探索孤独症康复新路径,自编完成《特殊儿童问题行为指南》教材。
课程多元化激活求知欲。开展“爱党爱国爱院”教育,激发儿童大爱情怀;开设艺术、科技课程,与兄弟福利院联办挑战赛,培养儿童协作意识;增设体育类、艺术类课等,增强儿童体质,提升审美素养。
小亮(化名)是创新教育模式受益者,他5岁入院,是一名典型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听从指令、生活无法自理、情绪控制力弱等问题。通过专业评估,为其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经1对1授课、ABA回合制教学、社交游戏互动等教育,如今能独立如厕、喝水,实物认知、模仿能力明显进步。
整合资源保障。福利院儿童有救护需求的频繁性、突发性与持续性,包头市三条通道保需求。
畅通绿色通道。在与原5家医院合作基础上,与市中心医院签订“绿色通道”协议,为急危重病儿童开通转运救治“绿色通道”,将救治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
搭建远程通道。与包医二附院建立线上医疗保障群,畅通问诊渠道;开通“互联网+医护”远程问诊,让危重儿童转诊就医更及时。
拓展中医通道。定期邀请医疗团队来院义诊,制定个性化中医治疗方案,为40多名儿童提升免疫力,调节身体机能。
强化康复提效。康复是儿童改善功能、融入社会的关键。包头市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专业化、精准化。
三位一体康复。建设34间功能室,配备70多件国内外先进设备,引进2家专业康复机构,形成以“肢体训练为基础、言语训练为特色、融合教育促提升”服务模式,日康复治疗儿童约200人次,显效率100%。
引进技术康复。引进华东师范大学黄昭鸣教授言语治疗技术,开展言语构音、主动吞咽和沟通交流康复训练,40多名儿童参与言语康复,显效率100%,18名效果突出的部分儿童已进入社会小学就读。以此为素材,自编《孤独症言语康复训练手册》。
开放共享惠民。从“院内封闭”向“开放共享”转型,让更多困境儿童享受到专业教育。
开放养育服务。开启社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一体化服务,建立“随时申请、随时评估、及时入院”机制。接收8名“日托式”特殊儿童,将9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散居孤儿编制入院。
共享康教资源。教育巡回指导,为10多名儿童提供指导;为12名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教育,累计服务600余课时;为社会家长传授康复知识与技巧,覆盖家庭100多人次;面向社会招收孤残儿童,并将其信息纳入《包头市2025年幼儿园招生工作指导意见》。
延伸服务渠道。组织专业医务人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儿童健康宣讲,主动融入残联、教育、医疗等部门,推进孤独症政策落地福利院。
付出收获回报。近年来,福利院先后收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殊荣,被民政部授予“全国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被自治区民政厅列为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成效取得源自信念力量。福利院院长温伟的坦诚分享给出了答案:“每天看到孩子们进步,我们都在自发感动。福利院不仅要解决好儿童吃好、喝好、穿好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孩子们从说不出到说出来、从躺着到坐起来、从坐着到站起来、从站着到走起来、从走着到跑起来,进而有尊严的走向社会”。(刁翔宇 张梦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