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财经 > 内蒙古财经

生态协同筑屏障 健康共生启新程——生态安全生命健康发展学术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金秋十月,青城天朗气清、硕果盈枝。10月25日,生态安全生命健康发展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国内外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科研、产业界等领域的300余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共商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协同发展大计。

  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会议赋予特殊的时代意义。

300余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同仁齐聚一堂。

  高朋满座共赴盛会 战略契合时代使命

  本次会议以“生态协同・健康共生”为主题,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院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秸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同承办。会议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既设有高屋建瓴的主旨报告,又开设秸秆高值化利用、固废再生资源、医疗创新、土壤草原健康四个专业分会场,形成了全域统筹、精准聚焦的研讨格局。与会专家围绕生态治理、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深入交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分院院长、院士黄正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分院院长、院士黄正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当前全球面临生态系统受损、治理机制不完善、健康不平等、新兴技术风险等多重挑战,亟需国际社会协同应对。他回顾了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院与远东分院、北高加索分院的长期合作历程,强调本次会议将为跨区域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搭建坚实桥梁。

民革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曹金山致辞。

  民革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曹金山立足北疆战略定位,阐述了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特殊使命。他强调,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本次会议落地内蒙古,既是对这片土地生态价值的认可,更是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健康事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三十多年来,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秉持“ 联合各国优秀科研人才,促进科技进步,维护生态与生命安全”的宗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借鉴,而本次会议的跨学科、多层次交流模式,正是对这一宗旨的生动践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张福致辞。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张福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始终秉承教育为本、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牢牢把握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为行业做好高质量服务。办这样的大会,就是要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好的方案推广至世界。

全国政协常委、 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赖明致辞。

  全国政协常委、 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赖明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内蒙古在草原生态修复、清洁能源开发、医疗资源优化等方面的务实举措,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会议设置的四大分会场,精准聚焦秸秆高值化利用、固废再生资源、医疗创新、土壤草原健康等关键领域,必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原局长刘晔华致辞。

  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原局长刘晔华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人才在生态健康事业中的核心作用。他列举了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利用科研成果等内蒙古本土的创新实践,指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生命健康与产业升级可以协同推进,希望以本次会议为抓手,整合人才、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疆经验”。

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平致辞。

  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平分享了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创新实践。作为内蒙古建筑业龙头企业,兴泰集团累计斩获 22项“鲁班奖”,拥有241项专利成果,其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发展战略,为建筑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会上,兴泰建设集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聘请6位中外院士担任合作导师,标志着企业在产学研用融合方面迈出新步伐。

  学术深耕探路径 多维研讨献良策

  本次会议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体系。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智慧碰撞,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观点与建议。

  在生态安全治理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洋污染、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峻。对此,应坚持多边主义,强化联合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国际协议,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生命健康领域,专家们聚焦健康不平等与医疗资源均衡分配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援助等方式,提升其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疾病防控能力。

  针对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风险,专家们建议建立健全相关规范与指南,促进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保护与医疗领域的安全应用。

  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专家们指出,应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会议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体系。

  四大分会场的专题研讨同样亮点纷呈。秸秆高值化利用分会场聚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探索变废为宝的有效路径;固废再生资源分会场围绕工业固废利用技术展开交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医疗创新分会场聚焦医疗技术与设备创新,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升级;土壤草原健康分会场结合内蒙古地域特色,探讨草原生态保护与土壤改良方案,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丰硕启新程 协同共生向未来

  本次会议不仅凝聚了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协同发展的广泛共识,更形成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合作成果与行动方案。

  会上,兴泰建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启航,黄正明等4名国内院士与2名外籍院士分别获聘博士后合作导师和名誉博士后导师。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是内蒙古建筑业科研实力迈向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更将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为生态建筑领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会议还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院与远东分院、北高加索分院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将在生态修复技术、医疗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闭幕式上,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分院常务副院长、院士尹伯悦指出,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生态安全生命健康发展学术会议的召开,正是要以“生态协同・健康共生”为纽带,将全会的战略要求转化为学术交流、实践探索的具体行动。

  这场在呼和浩特举办的盛会,所积累的“青城经验”正为更多地方的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协同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编辑:王亚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