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兴安盟索伦镇的天还没亮透,刘凯已经开着那辆装满药品和器械的小皮卡,驶向30公里外的一处家庭牧场。羊群中突发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牧民敖大哥电话里的声音透着焦急。这是刘凯返乡创业两年来的日常——没有固定门诊,没有固定作息,但他的“凯牧兽药”服务范围却覆盖了周边百余公里的牧区。
“每天跑十几户,最远去过邻旗的牧场。累是累,但每次看到牛羊恢复健康,牧民露出笑容,就觉得值了。”这个2002年出生的小伙子笑着说。
从“学技能”到“解难题”
刘凯是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2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动物解剖、疫病防治等理论课程,更跟着老师跑遍了赤峰周边的养殖场和散养户。
“印象最深的是大二那年冬天,乌力吉老师带我们去巴林左旗一个村子,那边爆发羊痘。我们白天入户诊断、采样,晚上在临时工作站分析病例、讨论方案。”刘凯说,“那时候才知道,牧区的病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案例,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综合题’。”
这种“带着问题学、深入现场练”的教学方式,正是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的“育训融合”实践的缩影。学院不仅建有标准化实训室,还与当地农牧部门、养殖企业合作设立了20多个流动兽医工作站,让学生在实践中直面真实场景。
“我们常说‘课堂跟着羊群走’。”畜牧兽医系教师张颖说,“学生只有在真实环境中处理过突发疫情、接触过不同养殖模式,才能真正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赤协作”:无声的赋能
在刘凯的知识体系里,有一本被他翻得卷边的《畜禽解剖生理》教材,扉页上印着“主编:孟婷”——一位来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教授。
这本教材是学院与江苏农牧长期合作的成果之一。多年来,两校通过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等方式,将东部地区先进的畜牧兽医教学资源引入北疆,并结合本地产业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
“江苏农牧在现代化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经验丰富,而我们的重点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用在散养户和家庭牧场的实际场景中。”系部主任陈学风表示。这种协作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注重融合创新。例如,双方教师共同开发的《牛羊病防治》课程,既包含标准化养殖场的防控流程,也专门增加了散养户常见病例的诊疗模块。
尽管刘凯并未直接参与两校的交流项目,但他所使用的教材、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乃至部分实训案例,都已融入了“苏赤协作”的基因。“我们学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是如何灵活应对牧区复杂实际的能力。”他说。
育训共举:让技能“扎得下根”
回顾创业历程,刘凯认为,真正让他有底气回乡开兽药站的,是那些“在牧场摸爬滚打”的经历。
在校期间,他累计参与下乡诊疗服务近百次,接触过布病防控、难产助产、常见传染病诊断等各类案例。学院推行的“牧区学分银行”制度,将他这类服务实践折算为学分,纳入毕业考核。“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对我们实战能力的认可。”
更关键的是,在一次次服务中,他逐渐理解了基层兽医工作的价值。“有一次我们连续三天驻点一个村子,帮牧民控制住了牛口蹄疫疫情。临走时,一位大爷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的牛羊就有救了。’那句话让我特别触动。”
正是这种“被需要感”,让刘凯坚定了返乡的决心。如今,他的兽药站不仅提供药品销售,也开展简易诊疗、技术咨询等服务。他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定期分享养殖技术和疫病预防知识,成为当地牧民的“云端兽医”。
未来可期:北疆需要更多“刘凯”
刘凯不是个例。2023年以来,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已有20余名毕业生像他一样选择创业,另有数百人扎根旗县、苏木,成为基层兽医服务的中坚力量。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多少获奖选手,而在于能否真正为地方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学院一位负责人表示。随着养殖模式升级和疫病防控压力增大,牧区对专业化、年轻化兽医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而像刘凯这样的年轻人,正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乡土情怀,悄悄改变着北疆牧区的兽医服务生态。他没有高大上的头衔,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但他有扎实的技能、真诚的态度,以及一份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责任感。
“我希望未来能扩大服务范围,引进更便捷的检测设备,也想带一带学弟学妹,让他们知道回乡做兽医一样有前途。”望着远处渐亮的天空,刘凯语气坚定。(作者:张颖 陈学风 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