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财经 > 金融故事

锻造“双碳”生力军:一场青春与时代的“能动转换”

  烈日下,汗水划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回荡在训练场上——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5级新生,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大学第一课:军训。

  一、使命在召唤:“双碳”赛场,青春当有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肩负着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的战略使命。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坚实支撑。2025年9月6日,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大一新生。为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学院办学特色、快速融入校园生活,学院隆重举行了新生入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

  大会上,学院党委书记陈辉同志回顾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六十载的峥嵘岁月。他指出,一代代能动人始终扎根北疆,被边疆牧民誉为“草原能源红色轻骑兵”——从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到现代化农牧业大棚建设,学院始终将服务边疆牧民、助力稳边固边视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这份精神,亟待新一代传承发扬。

  面对“双碳”目标的时代召唤,这批新生恰逢其时。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剑龙在动员讲话中强调,在全球气候治理与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青年一代不仅是未来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更肩负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重任。他以“双碳”目标为背景,鼓励新生将军训中培养的纪律意识、团队精神和坚韧品格,转化为日后投身能源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肩负责任与梦想的新能动学子们,由此开启了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二、能源工程师的“预备役”;军训场上的启航时刻

  正是在这样的使命召唤下,新生们迎来了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军训。

  在军训场上,新生们身着统一的军装,满怀热情与昂扬斗志,积极投入训练。他们严守纪律,听从指挥,在烈日下坚持站军姿、走正步,每个动作都力求精确到位。通过军训,新生们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品质和精神,将成为他们未来投身能源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在军训的启航时刻,他们已迈出了成为优秀能源工程师的第一步。

  关于军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5-1班的赵禹翔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在填报志愿之前,我听过不少专业分析,总担心会误入所谓的‘天坑’,所以千方百计想选一个更有前景的专业。最终我选择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看中的是它的高性价比、就业形势好,也契合‘双碳’政策的导向。不过,之前我也常听人说‘这专业就是烧锅炉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他继续说道:“带着这种半知半解,我步入了大学。报到那天,参观实验室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烧锅炉’不过是一句轻松的调侃。真实的发电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让我对这个专业肃然起敬。开学典礼上,院长的讲话更让我意识到,能动专业堪称许多行业的‘心脏’,这让我真正理解了所学专业的意义和我们将来要承担的责任。”

  “军训这些天,每次训练汗流浃背、感到疲惫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宿舍楼里那条标语——‘能源报国担使命,风光火储守初心’。看着操场上飘扬的国旗,我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好专业,将来以能源报效祖国。当然,我也清楚,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军训如同一场特殊的成人礼,让新生们悄然完成从懵懂到坚定的蜕变。来自新能源25-1班的李子萌同学这样分享她的体会:“刚入学时,‘能源工程师’这个身份对我而言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军训之初,高强度的训练让我一度难以适应,但每当我想松懈,看到身边每一个人都在坚持,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掉队。”

  她接着说:“最让我触动的是训练间隙的时光。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对能源未来的想象——有的同学希望研制出更高效的太阳能板,有的梦想优化风力发电系统。那些热烈的讨论,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有着共同使命的集体。”

  “军训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体能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的淬炼。它所培养出的毅力和团队意识,仿佛为我们的未来注入了持续的能量,让我有勇气面对专业领域中即将到来的各种挑战。我期待将这份在训练场上收获的坚韧与信念,转化为今后探索能源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能源工程师——这是我们共同的‘预备役’,也是我们奔赴的未来。”

  烈日下的汗水,终将淬炼出科技报国的锋芒;训练场上的口号,必将汇聚成能源革命的声浪。这场军训,正是这场伟大“能动转换”的起点——它将青春的活力,转换为奉献能源事业的能动力;将个人的成长,转换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量。从今日“预备役”的整齐划一,到明日“主战场”的开拓创新,这群“双碳”生力军,必将把青春的论文写在辽阔北疆与祖国大地之上,用智慧和汗水,为民族复兴的伟业注入强劲而绿色的澎湃动力。(苏海、刘懿璇)

编辑:王亚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