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8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乌海潮涌·奋楫扬帆”社会实践团的同学,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开展为期2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依据各自专业,分别进驻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乌海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开展政务实践活动。在工作之余,实践团成员与兰州大学社会实践团、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乌海支队的同学们一同深入基层,开展基层调研工作。

座谈启新思,实践明方向
7月17日,乌海市委组织部、乌海市自然资源局、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相关领导与实践团成员开展交流座谈。会议上,乌海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董旭简要介绍了乌海市整体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乌海市的工业发展历史及发展情况。并对实践团的实习安排进行部署。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乌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出席本次会议。

躬行求真知,实干显担当
在自然资源局的精心安排下,地质专业的同学们深度参与矿产资源整合、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操作无人机航测系统构建三维地质模型,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处理矿测数据等实践经历,帮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在矿区覆土复绿工程现场,同学们亲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彰显了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担当。
法学组的同学们在海勃湾区人民法院的精心安排下,深入各个庭室展开学习。通过参与立案服务、庭审记录、文书撰写等全流程工作,深刻体会“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真正内涵。随着实习的逐步推进,同学们不仅巩固了法律知识,提升了实务操作能力,还近距离观察并理解了司法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和当事人的多样化诉求,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抽丝剥茧、严谨论证,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寻找平衡,将“司法为民,服务为民”的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充分展现了未来法治人才应有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乌海,这片被誉为“乌金之海”的土地,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怀着崇高的敬意,实践团的成员走进了乌海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窑洞中复原的历史场景静默而庄严,将人们带回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在“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中,“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依然铿锵回荡;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里,斑驳的钻床仿佛还残留着昔日的机油气息;而在乌海市海勃湾区红色博物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滚滚乌金,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映照出一代代煤矿工人坚韧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走进乌海煤炭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系统地介绍,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乌海煤炭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陋的小煤窑,到“万人上山”的建设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开拓者们汇聚于此,他们以汗水与热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宏伟目标矢志奋斗,共同在戈壁荒滩上书写下感人至深的“大漠奇迹”。
走进乡村,细观发展盛况
7月26日,实践团成员与兰州大学社会实践团、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乌海支队的同学们一同走进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开展基层调研活动。

在村支书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赛汗乌素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旅游示范村的成功转型。目前,该村村民年均收入已突破3万元,村容村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2017年,赛汗乌素村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并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
从昔日的移民村落,到如今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基层带来的巨大变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走访企业,寻求致富密码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阳光田宇酒庄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走进发酵车间,一排排不锈钢发酵罐令成员们惊叹不已。这座扎根赛汗乌素村的企业,通过村企联动模式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生动诠释了特色产业对乡村的赋能价值。
走近自然,探索人地和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乌海市的发展一半在于煤炭资源,那另外一半就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一半沙漠一半海”,乌海湖畔,茫茫大漠中点缀着翠色;“半处绿色半处金”,乌海植物园内,满目绿意诉说着乌金的由来。当驼铃响彻大漠,当酒香掠过矿坑,这座蒙西小城用它的蜕变宣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奇迹,永远诞生于对自然的敬畏。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与基层实情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实践团的成员们在乌海这片热土上,以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将青春汗水洒向田间旷野,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调研中读懂中国。乌海之行虽短,但它已在每一位成员心中埋下了以专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段经历,终将成为他们前行路上坚实而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