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期,东北林业大学“绿韵林海”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呼伦贝尔的土地,投身于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穿梭于草原与湿地之间,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征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

(团队成员在湿地开展学习调研)
团队的首站是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在“草原文明的摇篮”展厅里,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冰河时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以及鲜卑族鎏金铜饰上的动物纹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共生的悠久历史。队员们通过与这些文物“对话”,深刻领悟到额尔古纳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河流,更是承载着文明基因的生命脉络,也认识到当下的生态保护是对数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传统的传承。
随后,团队来到了有“亚洲第一湿地”美誉的额尔古纳湿地。在湿地博物馆,环幕影像生动展示了湿地每年净化数十吨水体的生态效能,互动终端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则揭示了200余种候鸟在此完成迁徙的生命奇迹。而在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连续十年的监测数据、精密的水文传感器与物种数据库,让队员们将课本上抽象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真切体会到科学保护的重要性,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团队成员慰问湿地工作人员)
团队还与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展开了座谈,围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管理局局长卢鑫介绍的湿地保护长期规划与实践经验,与团队提出的“湿地生态监测技术优化”“青少年科普模式创新”等专业建议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座谈会结束时,管理局向团队授予“生态保护宣讲团”聘书,这既是对他们的认可,更让他们深感肩负的使命之重。

(湿地管理局局向团队授予宣讲团聘书)
从认知到行动,团队在湿地公园核心区积极践行着生态保护的使命。他们向游客发放宣传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湿地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慰问监测站工作人员,用真挚的关怀向这些坚守者致敬;沿着木栈道捡拾垃圾,每一次弯腰都是对“守护净土”的生动践行。
东北林业大学“绿韵林海”社会实践团队的三下乡活动,让“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在额尔古纳的大地上得到了生动体现。他们以青春之力,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播撒下的生态种子,必将在未来成长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