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语筑光华”实践团赴库伦旗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7月下旬至8月初,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语筑光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通辽市库伦旗,开展以“语言筑基·文化赋能”为主题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这支由青年师生组成的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创新打造“宣讲+文艺+服务”三维推广模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宣讲,结合乡村就业创业、信息获取、社会融入等实际需求,系统阐释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打破地域壁垒、拓宽发展空间的现实价值。宣讲中,团队成员用生动案例展示普通话在电商直播、农业技术学习、外出务工等场景中的关键作用,引导村民从个体发展与乡村进步的双重维度认识推普意义。

在文化浸润环节,实践团创新采用“文艺+推普”模式,以艺术为载体激活语言魅力。诗朗诵《用普通话,书写乡村新篇章》以诗意表达勾勒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治理、产业升级的图景;合唱《我爱你中国》通过整齐韵律激发家国情怀,让村民在审美体验中感受规范语言的情感穿透力。特别设计的“普通话微课堂”成为亮点,团队将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编成趣味内容,帮助村民快速掌握生产生活高频词汇,现场笑声与跟读声此起彼伏。

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践团在活动后组织村民填写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建立涵盖日常交流频率、学习难点、培训形式偏好等维度的数据档案。团队同步开展“推普+反诈”宣传服务,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用规范语言解析电信诈骗、虚假营销等典型案例,传授“核实信息、拒绝转账”等防范要点,实现语言推广与民生保障的协同推进。

此次实践以“宣讲筑基—服务延伸—文化浸润—需求调研—互动提升”形式开展,构建起多维度推普体系。下一步,团队将依托调研数据,通过线上课程、结对帮扶等形式持续赋能,让语言之力真正转化为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