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财经 > 金融故事

河北金融学院“守护草原记忆”志愿服务队赴内蒙古开展非遗传承调研实践

  2025年6月26日至30日,河北金融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守护草原记忆”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开展为期5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专项调研。团队在孟令钊老师指导下,围绕蒙古族刺绣、皮雕、马头琴制作等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非遗项目,探索青年志愿服务破解传承人老龄化困境的创新路径。

  深挖草原文化基因 把脉非遗传承痛点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阿鲁科尔沁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旅体局、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及天山镇、坤都镇等4个非遗传习点,通过深度访谈10位非遗传承人(非遗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采集190份有效问卷、记录124课时授艺过程,系统梳理出当地非遗面临的四大结构性矛盾:政策资源配置失衡、教育传承双重脱节、技术赋能记录滞后及文化治理表层化。调研发现,73.5%接受访问的当地青年对非遗谱系存在认知盲区,82.6%认同保护价值但实际参与率仅38%,凸显代际传承断层的严峻性。

图为志愿服务队走访阿鲁科尔沁博物馆(朱贺 供图)

  创新青老结对机制 激活青春守护力量

  团队设计《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协议》,在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对照实验:5组实验组实施制度化结对(含学分认证、服务积分等12项条款),5组对照组维持传统模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完成70GB濒危技艺影像档案(含皮雕108道工序三维扫描),志愿者文化认同感提升率达82.3%,显著优于对照组。团队成员朱贺在社会实践日志中写道:“传承人手上的老茧比任何教材都更深刻诠释工匠精神,我们要用数字化手段让草原记忆永续流传。”

图为在阿旗职教中心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朱贺 供图)

  适配牧区技术方案 构建可持续传承路径

  针对部分牧区弱基建环境,团队创新“轻量化数字保护”模式:采用棉线标尺法记录皮雕刀具轨迹,开发“关键节点分帧拍摄-动态逻辑合成”技术,利用民用设备完成专业级采集。同步构建“释义共同体”机制,要求所有影像资料同步收录传承人口述解说,确保文化本真性。在坤都镇文化站,队员们用智能手机微距镜头记录下蒙古族刺绣“哈木尔纹”的针法奥秘,并通过校园文创义卖反哺传承人耗材费用,初步形成“记录-传播-反哺”闭环。

  凝练实践成果 贡献非遗保护青年方案

  团队基于调研提出三维建议:教育层面推动高校设立非遗传承服务学分认证;技术层面制定《采编志愿服务纪录标准》;文化层面构建校园非遗微循环体系。指导老师孟令钊表示:“这次实践不仅验证了志愿服务介入非遗传承的有效性,更探索出可复制的‘政策-技术-文化’协同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贡献了高校智慧。”

图为“守护草原记忆”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队合影(朱贺 供图)

  目前,团队已与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青年志愿服务介入非遗保护工作指引》(1.0版),发表学术论文《青年志愿服务激活非遗代际传承新路径——基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实践探索》。未来将继续深化“守护草原记忆”行动,让马头琴的悠扬琴声永远回荡在新时代的草原上。(朱贺)

编辑:王亚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