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追寻领袖足迹敕川筑行内蒙社会调研实践团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东缘,深入通辽市辽河镇新农村,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当地的发展与变化,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科技农业的蓬勃脉动与党群同心绘就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科技驱动生态循环,鱼菜共生点亮绿色未来
走进新农村,采用“鱼菜共生”系统的现代化农业大棚引起实践队员们的注意。在返乡创业青年李全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踏入这片融合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的“未来农场”,了解鱼菜共生系统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
“这是一套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李全介绍道,“种植和养殖是结合的,鱼食产生的所有粪便会通过下面复杂的管道进到种植系统里,这套系统里的消化细菌和蚯蚓把粪便进行进一步分解,再被植物进一步吸收,把水体净化,水被净化之后,再回到养殖桶里面。这套系统24小时循环,不需要排污,既节水又不受土地限制,而且能够达到有机认证。”
回顾返乡创业的历程,李全眼中闪烁着对科技兴农的坚定信心:“我是23年回来的,我在北京参与这套系统的研发改造,做了很多年的鱼菜供养。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生态农业,“鱼菜共生”就属于生态循环养殖,我们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我参与这个过程中觉得这套系统不错,所以23年我回乡后就把这套系统落地了。”


“党支部+村企+农户”:组织创新激活共富密码
村庄的巨变,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引领。在对村干部的调研中,村党支部副书记孙自强向实践队员们深入阐释了新农村探索实践的“党支部+村企+农户”创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村党支部扮演着“主心骨”和“领航员”的核心角色。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引入或培育具有市场活力的本地涉农企业,构建起稳固的合作平台。企业负责提供先进技术支撑、统一生产标准、开拓市场销路以及打造品牌价值。农户则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或直接参与务工等方式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关键转变。
据孙副书记反映,这一模式成立已有6年,目前农户们都已取到了分红,大家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统种共富”结硕果,美丽乡村入画来
深入村民家中访谈,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统种共富”模式带来的丰厚果实。通过合作社主导的“统一种植规划、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村民们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大提升。
“近几年村里发展势头特别好!”村民李淑清的话语中充盈着满意,“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收入比往年高多了。”更令村民欣喜的是村庄面貌的蝶变—李淑清反映,近几年村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完善,每家管好自己家门口的卫生,人居环境也有了多方面的改善。
访谈结束时,热情淳朴的村民摘下自家园中饱满成熟的果实,塞到队员们手中。这份甘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最生动、最甜蜜的注脚。


通过在新农村的深度调研,实践队成员们感叹于鱼菜共生系统展现的生态智慧,体悟到“党支部+村企+农户”模式激发的共富活力,更感受到了村民们洋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新农村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当现代科技扎根沃土,当党的旗帜在一线飘扬,当千万农户被有效组织起来融入市场,希望的田野必然能结出共同富裕的累累硕果。这份来自草原乡村的生动经验,不仅为广袤乡土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更激励着青年一代,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贡献智慧力量。(北京科技大学追寻领袖足迹敕川筑行内蒙社会调研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