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财经 > 金融故事

内蒙古校服管理:以公平竞争破局,护航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多地发布公告,贯彻落实内蒙古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通知》(内教基函〔2024〕79号),进一步强化校服采购管理,提升校服质量。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校服新政明确要求各地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破除地方保护壁垒,严禁通过“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预市场交易,保障校服供应商跨区域自由竞争,为行业注入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活力。

  呼和浩特:保护、内卷与适配之困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级政策释放积极信号,但部分城市仍存在隐性壁垒。以呼和浩特为例,部分学校在校服采购中长期依赖本地指定供应商,导致优质外地企业难以进入。这种做法看似保护了本地企业的利益,实则对整个校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和家长可选择的校服款式和质量受到极大限制。由于本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校服款式多年不变,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许多校服存在穿着不舒适、透气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指定的校服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甚至采用劣质材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受全球贸易环境影响,内蒙古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加速回流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与地方保护并存,形成“内卷化”困局。专家指出,单纯鼓励出口转内销若缺乏统筹,可能加剧低质低价竞争。例如,部分外贸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采用低成本策略冲击现有价格体系,与头部品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态势。如何平衡市场开放与质量管控,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挑战。

  实际上,欧美童装及校服在人体工学、服装版型上与国内有较大差异,如欧美的裤型更长、系带设计易带来牵绊等安全风险,与中小学生校服标准(GB/T 31888-2015)有大量参数抵触,在质检、合规等方面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摩擦性损耗。欧美童装、校服在款式风格、着装文化方面与国内也有较大差异,如欧美裙长较短,在穿着适应性和文化包容度上也会带来实际困扰。

  行业差异:外贸企业为何做不好校服?  

  校服是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校服服务是观察研究-定制方案-安全采购-满意售后-礼仪服务五套系统方案的集成,外贸企业一次性的款式交易会带来售后服务缺失、校园文化断层、终端价格不稳定等延伸问题。这种差异使得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普通服装企业在面对校服市场时,难以快速适应并长期投入。

  同时,校服具有教育公平属性,往往伴随着较为复杂的招投标流程、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考量。外贸型服装企业缺乏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经验和积累,与教育人存在隔阂,难以获得长期合作机会。且没有特定行业的从业经验,一时被迫闯入校服市场,试错成本将十分高昂。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数字化服务(如线上调换、满意度反馈),实现总成本最优,远超短期低价竞争效益。

  另外,校服作为学生“第二层皮肤”,其品质和安全性也至关重要。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衣物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服企业在选材、生产、质检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学生装相关标准和规定。这种对品质和安全的高要求,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同时,售后服务也尤为重要,校服行业普遍存在15%左右的调换率,一般外贸型服装企业缺乏针对校服市场的专业售后服务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政策建议:因势利导,构建良性生态  

  面对校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口转内销所面临的困境,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 方式,而应因势利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校服市场的良性发展。地方政府应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打破市场壁垒,为所有校服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校服的质量和款式水平,最终让学生和家长受益。

  为帮助出口型校服企业顺利实现出口转内销,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组织开展各类校服展销活动,为企业搭建展示产品的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渠道;加强对企业的品牌建设指导,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分类引导外贸企业,支持具备技术储备的外贸企业(如功能性面料研发商)与头部品牌合作,而非低端产能简单转内销。

  在市场选择方面,诸多学校多年来选择校服行业头部企业作为供应商,并非偶然。这些头部品牌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其产品在总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它们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相对合理的价格。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经过了千万级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验证,其质量和口碑得到了广泛认可。

  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校服的选择和管理中来。学校落实组织和管理职责,组织家长委员会、制定采购纪律、提出校服款式建议、组织供应商展示和票选,以及公示采购流程;家委会和家长应发挥主体地位,参与采购全流程、传达信息、投票决策,让校服采购流程成为学生一堂生动的全过程民主课。

  我们应正视当前校服市场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出口转内销等问题,充分认识校服的特殊性,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因势利导,促进校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唯有尊重行业规律、打破行政桎梏,方能实现“良币胜出”的产业升级,让校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编辑:王亚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