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牵头推进的“苦豆子生态价值挖掘与沙漠化治理研究项目”在巴彦淖尔市塔尔湖镇实现重大突破。一种在牧民眼中再普通不过的豆科野生植物——苦豆子,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态功能,成为破解塔尔湖镇生态困局的“绿色钥匙”,同时也为西部地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范式。


沙海压境:塔尔湖镇的生态困境
塔尔湖镇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是河套平原防风固沙的前沿阵地。受地理与气候等因素影响,塔尔湖镇65%以上土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沙化,风沙活动频繁,年均风速达5.3米/秒。移动沙丘正逐步侵蚀3.2万亩农田,威胁着18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与农业安全。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曾尝试采用人工林种植、灌溉治沙等传统治理方式。然而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治理模式成本高昂——每亩造林成本接近3000元,且需每年灌溉5至6次,单亩耗水量超过800立方米,远超当地可持续供水能力。治理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沙化治理亟需“低耗能、高适应”的新解法。
由“野草”到“生态先锋”:本土智慧的价值重估
“我们希望在现有生态压力与政策引导之间,找到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路径。”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生态与资源研究部负责人表示。在系统开展实地调研与文献综述后,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本土植物资源,特别是一直存在于牧民口头经验中的“苦豆子”。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是典型的豆科植物,具有耐旱、抗盐碱、固沙固氮等多种生态功能。过去,牧民用它治疗牲畜炎症,也偶用于绿肥。但其生态潜力和生物适应机制长期缺乏系统研究。
中心团队随后启动“苦豆子生态适应性与经济转化”专题研究,通过在塔尔湖镇沙埋区域设立观测点,系统测试其对不同沙埋深度、土壤盐碱度、干旱胁迫等环境变量的响应能力。结果表明,苦豆子在沙埋2厘米、盐碱浓度≤1.5%的环境下发芽率最高;在极度干旱区,其根系具备横向扩展与垂直深入的双重策略,有效提高水分捕获效率。
三重生态价值:固沙、改土、保多样性
河套学院苦豆子调研小组

通过生态监测与产业调研发现,苦豆子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具备多重生态和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固沙与水土保持功能突出
苦豆子的根系纵深超过1.5米,具备强大的沙土固定与抗风蚀能力。其根瘤菌共生系统能够固氮,提升土壤肥力,为后续乔木、灌木提供优质生长基质,成为沙地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2. 优质蜜源与生物多样性支撑
苦豆子的花期集中于5月至6月,花量大、蜜腺丰富,是当地蜜蜂主要采蜜来源。通过提供稳定花源,它不仅增强了授粉昆虫的种群数量,也间接维系着区域生物多样性网络的稳定性。
3. 土壤改良与绿肥潜力
苦豆子的枝叶富含氮素和有机质,适宜作为绿肥应用于作物轮作体系。在新疆地区已有试点案例表明,将苦豆子枝叶翻入土壤后,西瓜、甜瓜等作物糖度和单位产值提升10%以上。
应用拓展:从沙漠治理到生态经济
2024年初,研究中心联合塔尔湖镇政府及相关林草部门,共同推动“苦豆子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以“生态+经济”双轮驱动,围绕“防沙治沙—土壤改良—产业发展”三大主线,探索苦豆子在以下几个方向的综合应用:
沙丘封锁与阻沙带建设:在流动沙丘边缘种植苦豆子形成植物屏障带,有效减缓沙尘运动速度,为乔灌木种植提供过渡缓冲。
盐碱地修复与土地复垦:通过人工调控沙埋深度和选育耐盐品系,在轻度盐碱地恢复苦豆子群落,进而实现农业用地再开发。
生态牧草与绿肥轮作系统:整合苦豆子在饲草和绿肥双重功能,构建荒漠草原区的农牧循环模式,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旅游与文化宣传:结合塔尔湖镇历史背景与沙地风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苦豆子之路”“沙漠花海”等节点设计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
结语:一株植物的生态启示

从被风沙埋没的野草,到承载生态治理与经济振兴双重希望的明星植物,苦豆子在塔尔湖镇的“逆袭之路”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本次生态治理模式的成功不仅是地方生态智慧的复兴,更是科研力量、政策导向与民间经验协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将持续深化对苦豆子种质资源、群落演替、产业模式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努力让更多“绿色答案”从西部大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