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理想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把握好青年这一人生发展关键期,对青年进行常态化、长效性、有规律的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
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战略意蕴
推进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客观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多种途径对青年进行“微妙”价值观的渗透,加之,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性强、行为易出现浮躁多变的现象,这会影响新时代青年对理想信念的正确定位。因此要在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多频次、多角度、全方位。
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是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拔节孕穗”的青年时期正是覆盖式、贯穿式培养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一期的青年群体思想认知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缺乏辩证思维,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影响,例如,“摆烂”“佛系”“躺平”等思想不断侵蚀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此外,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易陷入“信息茧房”,容易局限化青年的信息视野。新时代要将青年理想信念进行常态化教育,逐步深入、持续浸润,促进青年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政治立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赓续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想信念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个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从“感性-理性-认知-信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动态发展的。教育者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发挥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个体通过接受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理论知识,达到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目的。
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现实审视
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内容亟待优化。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内容时代性不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激励,青年群体的思维、行为呈现出功利性的特征,对青年进行的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内容仍然存在陈旧现象,难以与青年具体、现实、鲜活的日常结合起来,对理论的解读也缺乏深度,忽视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内容安排缺乏有序性。在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教育内容的重复现象,课程间设计较为独立,难以形成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影响实际教育效果。
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载体运用滞后。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载体运用缺乏创新性。当前推进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过程中仍存在过于依赖传统教育方式,模式固定等现象。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载体运用缺乏参与性。个人理想的实现和社会理想的实现是有机结合的,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容易受到课程时间、科研任务等影响,忽视教育对象的特点,向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灌输,教育对象主体性未得到很好发挥,缺乏主动性。
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机制缺乏联动性。在推进常态化教育过程中,各组织、部门虽各有分工,但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不协调”的现象,进而要跳出传统思维和视野,积极做到相互配合。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机制缺乏执行力。尽管目前已有针对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划,但在实际中,很多政策未能达到充分的贯彻执行。此外,这一机制的运行离不开评价监督机制,现行评价机制往往过于单一,影响政策的执行力。
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效果仍需提升。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兴起,西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包括西方功利主义等,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相悖。青年阶段的三观仍未成熟,容易在复杂的社会中陷入迷茫,影响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生活化较弱。推进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扎实作出成效。如今在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践载体,更多是进行理论灌输,不利于常态化教育的开展。
构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实践理路
以教育引导为基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教育稳定性。其一,增强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在新时代要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新的生命力。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贯穿青年成长成才全过程,增强理论教育;重点抓好“五史”教育,增强历史观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国情教育。通过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引导青年群体形成坚强的信仰力量,做到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其二,增强逻辑性。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不仅要抓理论学习空间层面,更要重视受教育者认知的时间层面。教育者应树立系统观念,探索教育要素一体化衔接机制,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认知方式等,制定详细的教育方案,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循序渐进深入、有机衔接贯通的效果。
以数智赋能为动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教育连续性。其一,增强创新性。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建设理想信念相关网络课程中,由专家学者牵头成立网络学习资源库。善用网络空间,发挥“网络辐射”效能,创作理想信念网络文化精品,在课程教育中运用VR技术,打造可视化、多维度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其二,提高参与度。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专栏节目等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榜样教育,助力青年汲取坚定理想信念中的精神营养。
以机制构建为支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教育规范性。其一,增强协同性。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需要各个主体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的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联动机制。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为开展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保驾护航。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其二,加大执行力。评价监督是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既要对青年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科学的考核评价,也要重视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切身实践方面的考察。此外,要推进教育者评价机制的规范化。
以实践养成为重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教育持久性。其一,增强凝聚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实际行动比纲领文件更重要。因此,要培养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在“小我”中实现“大我”。其二,增强生活化。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个体接受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一个转化认知过程,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构建青年人熟知的话语体系,使青年领会学习内容的真谛。
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对青年开展持续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代将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青年也要紧紧握住新征程的接力棒,主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淬炼中廓清迷雾,筑牢信仰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内蒙古科技大学罗强、冯星)